毓琇书院第14期毓琇讲坛于10月19日16:00如期举行。本次讲坛邀请到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鲁安东教授担任主讲嘉宾。鲁教授从博雅教育的角度出发,向新工科的学子们分享中外优秀的建筑、景观与城市空间实例背后的人文与技术要素,探讨设计与工学之间的深层关系及未来的可能性,建筑如何与人文更深层地相互浸润。
马的屁股长度决定了火箭的直径?鲁老师的讲座从火箭直径出发,以这个有趣的例子引出了话题,表明技术发展以及技术应用都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逻辑。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和人文相互交叉,同时也需要更加广阔的跨学科视野。
前言过后,鲁老师点出建筑学的独特之处,以及设计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并以讲座所在教室为例,阐述了设计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接着鲁老师从实与虚、外与内、外向与内向、人工与自然的角度,援引古今中外的经典建筑样品,带领同学们欣赏建筑之美,体会设计之妙。在提到人工与自然的时候,鲁老师详细剖析拙政园里的精妙设计,园林里的廊和墙相互对奏,二者在高低远近的变化中将游人引向水面后戛然而止。
接着,鲁老师将目光投向当代建筑,继续给同学们展示优秀建筑示例。建筑学不只是塑造物质,塑造物质是为了构建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才是更有意义的。在建筑空间与人的话题中,以月到风来亭为例,如何在夜晚以更好的角度看见满月,如何在寂静无风的时候借水面和扇形结构创造“风来”,通过精确的计算使得这些物质的精巧组合充满诗意。紧接着鲁老师又介绍了一个个极有特点的建筑,分别从体量感、重量感、平衡感和速度感上解析它们的高妙设计,以及这些设计又如何带来了别样的感觉。
之后,从“体·验”的观点,用内容相近但风格迥异的东西方两幅绘画指出了建筑与人的古典关系,随之带出了当代技术人文的话题,从随战况变换外观颜色的足球场到只修内饰的网红淘宝店,再到虚拟歌手演唱会,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话题都指向了当代技术人文的特色。
例子过后,鲁老师随之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真实?”通过对学生作品的介绍和对中国园林的再次解读,鲁老师提出了当代环境概念的复合化,并且在复合之中走向增强场所。在这种趋势之下,鲁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和学生们的作品和想法:从类似开盲盒的随机空间,到有感情会回应的响应空间;从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弹幕空间,到联系两个空间使之变化相同的镜像空间......这些想法基于真实存在的空间关系,依托现代科技才得以实现。鲁老师还介绍了具有情感回应的冥想厅、应用场所网络的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等等,也提到正是互联网技术赋予了场所网络属于它的叙事结构。
继续深入探讨,鲁老师认为建筑学起源于第一次人本主义,由数学充当相似性的本质,佐证人的理想性;心理学从第二次人本主义兴起,关注并解释人的共同性、普遍性;数字时代,互联网等等技术引领的第三次人本主义,给设计有了关注个人的能力。
而对于更深层次的建筑学,鲁老师告诉大家建筑学并非细分而是汇总。贯穿讲座的“设计”或者“设计思维”,才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临近结束时,鲁老师又表达了他对工学的看法:技术驱动创新,我们看到的技术经由社会、经济选择后,由特殊化的问题导向,以人为本,依赖分析和认知,最终由设计思维串联起来。“最终的设计导向的是未来向好的变化,而向好的变化依赖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我们秉持的价值。”
鲁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又不失幽默风趣,将自己对建筑、设计的理解娓娓道来。整场讲座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带领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建筑学与新工科。讲座结束,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希望同学们从鲁老师的讲座中汲取知识,有所收获,在新工科的学习之路上兼具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广泛的跨学科视野。
(转载自“南京大学毓琇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