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
南雍下午茶第十期 | “立大志 做大事”——吴培亨院士与新生畅谈学习与人生
发布时间:2024-11-14
字体:【

2024年11月11日,新生学院“南雍下午茶”第十期在鼓楼校区小礼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超导电子学家、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吴培亨,与来自毓琇、有训、开甲等书院的14位新生进行了交流与分享。新生学院党委书记蒋恩铭,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孔令红,院士工作办公室张光延,毓琇书院学生事务中心主任邓泽燕,毓琇书院辅导员芮富宏、孙悦伦及开甲书院辅导员慕宜君出席活动。本次活动由南京大学超导电子研究所所长王华兵教授主持。

蒋恩铭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南雍下午茶”活动的初衷是给新生一个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引导新生追随“大先生”的脚步,坚定理想信念,从与“大先生”的交流中汲取成长智慧,丰盈自我,报效家国。

【立大志做大事】

吴院士分享了神州十九号航天员王浩泽从“造火箭”到“坐火箭”的传奇人生经历。王浩泽出身普通家庭,却凭借不懈奋斗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吴院士以此勉励同学们树立远大目标,以王浩泽为榜样,站在南大这个新起点,立大志,做大事,在人生道路上树立新的里程碑,用自身专业知识反哺祖国,切勿产生以出身背景作为借口的“懒汉思想和情绪”。

 接着,吴院士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大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中的表述——“坚持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强调从现在开始,当代大学生应以“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和“讲好中国故事”为人生目标。回望自己的科研之路,吴院士表示对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有很大感触。在吴院士的眼中,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味着需要站得高看得远,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才能成就大业;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代表着矢志不渝的学术追求,仰之弥高而钻之弥深;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象征着科研工作者在科研道路上历经挫折和失败,终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训中探索出成功的道路。

【释疑惑引方向】

关于兴趣与方向,吴院士以程开甲院士为例,讲述了他眼中的程先生。程先生在条件极为艰苦的马兰实验基地,隐姓埋名,潜心科研,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核试验事业。在荒凉的戈壁滩上,他默默耕耘二十年,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国家的需要与党的事业,真正践行了“国家的需要、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我的爱好”。此外,吴院士认为只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才能为后续的科研事业打下稳固的根基。对于许多本科新生常有的迷茫感,吴院士建议多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平台,特别是南大的优势,同时避免出现“学而不精”的问题。 

谈起出校、出国交流的相关建议,吴院士首先肯定了“世界这么大,我想出去看看”的想法,然后结合自己出国交流的经历,引用匡亚明校长当时对自己的指导“看看别人,比比自己,建设我们的现代化”,启迪我们不仅要“出去看”还要“走回来”更要“学过来”,实现中华文明的纳百川而不溢。面对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的困惑,吴院士认为多学习一些知识非常好,不同学科之间的摩擦会产生创新的火花,并建议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

吴院士在谈到科研态度与方法时指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持续不断地思考。他分享了自己搭建超导点接触结的经历。为确保其中一个超导电极表面光滑、接触性能良好,他最初采用“先清洗、后焊接”的工艺,但多次实践后仍未达到预期效果。一次偶然的触碰烫手架子带来了灵感,他决定改为“先焊接、再清洗”,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科研需要不断尝试、反复实践,只有量变积累才能引发质变,从而带来灵感。

作为超导电子领域的专家,吴院士也对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室温超导”现象发表了独到见解。他认为超导电子学及其应用是“用极端的手段实现极端的目标”,并对室温超导的研究持谨慎态度。同时,他鼓励同学们关注超导应用的研究前景,指出这一领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吴院士还就科研活动、专业文献阅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而细致的解答,启发了同学们的深入思考。同学们在一轮又一轮的思想碰撞中收获颇丰。

【念家国甘奉献】

活动的最后,吴院士向新生推荐了两本启迪人生的书籍。一本是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期待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本是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指引青年人投入到国家的建设当中。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既是李大钊先生百年前的呼唤,也是吴培亨院士对南大学子的殷切嘱托。“铁肩担道义”承载着院士对南大新生将家国天下悦纳进自己的胸怀的期望;“妙手著文章”则勉励着我辈以最深远的视野书写对中华民族最深情的期盼。在民族的语境里寻觅时光的意义,正是“大先生”们彰显人生理念的价值标尺。愿同学们追随大先生的脚步,虽道阻且长,亦义无反顾。

文:赵天朴、顾颖珊、蔡颉

图:曾彤、周靖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