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下午,应新生学院邀请,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荣誉资深教授、哲学系原主任、知名学者林德宏做客“新生大讲堂”暨秉文讲坛第28期,在鼓楼校区大礼堂为新生同学带来《科技与人文的哲学思考——面对AI的重大机遇与挑战》专题讲座。讲座由哲学学院副院长刘鹏教授主持。新生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施佳欢出席本次活动。秉文书院辅导员与数百名新生同学共同参与。
讲座开始前,林教授为新生写下了“让我们的心灵充满青春的阳光”的寄语,并在其著作《科学思想史》(第三版)扉页上签名留念。林教授说,新生的到来为古朴的鼓楼校区注入了活力和朝气。他在每年迎新时都会来到南园、拍摄照片,对“百团大战”等新生活动印象深刻。
“今天能够跟同学们进行交流,我非常地高兴,非常地幸福!”伴着林教授热情洋溢的开场词,讲座正式开始。
崭新的生存阶段
林教授首先指出,当今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如日中天,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历经古代的自然生存、近代大工业出现以来的技术生存,现在又迈入了一个崭新的生存阶段——智能生存。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更引人关注。
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林教授指出,科技文化是关于“物”的文化,目的是创造物质力量;人文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目的是提升人类的精神品质。“人”与“物”的关系至关重要、至为密切,人类不仅要利用大自然提供的“天然自然物”,而且还要用技术创造新的物即“人工自然物”,才能更好满足自身的需要。“大自然可以演化出一座喜马拉雅山,但是演化不出一枚小小的大头针。”
同时,人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哲学意义上的人是物质实体和精神主体的统一。对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林教授认为,一方面物质先于精神,另一方面精神高于物质。就如恩格斯所说,精神是“物质的最高精华”。
技术的双重特征
林教授强调,在利用技术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技术是一把“魔杖”。技术能创造极高的效益,使得人工自然物在多数情况下能更好满足人的需要;但这种创造的原因就在于,技术改变了自然变化的惯常状态。故而,技术既是“高效率”的,也是“不自然”的。
“不自然”的长期后果是技术对天然自然物以及人本身的取代,因为天然自然物不能够很好满足人的需要,人本身也存在诸多缺陷。按照技术追求高效率、不自然的自发逻辑,人类将不断被物化、技术化,技术将逐渐取代人。人类已经经过了蒸汽等自然力对人力的取代、电脑对人脑的取代等过程;而人工智能技术将可能导致技术对人的终极取代。
人工智能可能导致技术对人的终极取代
林教授具体介绍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的三波冲击:1997年,“深蓝”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同时英国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渥维克预言2050年机器人将统治人类;2016年,AlphaGo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随后美国学者库兹韦尔预言2045年“奇点到达”;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引发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担忧。
基于现有的技术和观点,林教授总结,技术对人的取代存在两种途径:一是用技术的手段把现有的人改造成超人,实际上也是一种机器人;二是让机器人统治人类。这两种途径都内在蕴含着技术与自然、技术与人的矛盾,并且达到的结果都是使人非人化、不再成为人。技术本身无法解决这两个内在的矛盾。而且按技术的发展趋势来说,它既要取消人的物质实体性,例如将人转变为信息、数据;也要取消人的精神主体性,例如将人工智能看作是主体而非工具。
必须用人的理性约束技术的畸形发展
面对技术取代人的可能趋势,林教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必须用人的理性约束技术的畸形发展。
早在1999年出版的著作《人与机器:高科技的本质与人文精神的复兴》中,林教授就提出要节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坚决反对机器人统治人类。面对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现状,他认为,应当弘扬人文精神,理性地对待技术,珍惜和维护人的生命与尊严,珍惜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和谐。
林教授认为,对于技术的研制、开发和利用,应当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能够”不等于“应当”。决不能因为技术能够带来某种利益,就因此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同时,从哲学的角度看,应当反对“物本主义”,即主张物是主体、人是客体、人被物奴役或取代的错误思潮。还应当慎重对待“技术万能论”“技术自主论”等观点。
林教授总结指出,对于技术来说,既要“攀登科技高峰”,更要“坚守道德底线”。同时,既然人是物质实体和精神主体的统一,既然人与物的关系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对于人、对于每一位青年大学生来说,就应当正确处理物质和精神、人和物的关系,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相互协调,“让我们的心灵充满青春的阳光”。
提问交流
讲座结束后,现场同学们反响热烈,踊跃提问。在提问和交流中,林教授进一步阐释了他对“坚守道德底线”的具体理解、对“机器能否超越人”的深入认识等,并围绕“人文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等议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持续近两小时的新生大讲堂圆满落幕。通过林教授富有激情、精彩生动的讲解,同学们深入领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与逻辑,具体理解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从哲学和科学史的角度充分认识了科学与人文、人与技术、物质与精神的丰富关系。同学们纷纷表示,期望肩负起“弘扬人文精神”的历史使命,共同筑造充满青春阳光的精神家园。